中铁进军欧洲第一步折戟波兰,央企做派、中国打法失灵始末财新《新世纪》 特派记者 倪伟峰 发自华沙 记者 谷永强 特约作者 姚伟涛 发自北京 7月6日,22岁的颜旭在老家四川资阳安岳的一个村庄里,等待父亲的遗体从遥远的波兰运回。
对于企业而言,尽快地回流现金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但是对于高铁而言,快速可能并不是一个非常妥当的方案。进入专题: 高铁 。
按照这个规模,十二五期间将安排基建投资2.8万亿元。据投资界人士贝乐斯(Barrons)在微博上测算,铁道部今年还将偿还贷款本息1000亿元,而经营现金流最多2000亿元,这意味着铁道部以自身现金流还本付息几无可能。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京沪高铁为何要提前两年即进入商业运营。中国高铁能否跳出这个怪圈?在我看来,如果铁道部的身份没有得到理清,那么中国高铁永远只能够是在高风险和高收益的这条钢丝上行走,而受害者将是中国的消费者和那些社会股东。从京沪高铁近一个月来发生的各种运行故障来看,京沪高铁的安全确实存在着重大隐患,而温州的7·23动车相撞事故,更是为中国高铁安全敲响了警钟。
这几年间,高铁项目频频上马,京津、武广、沪宁、沪杭和京沪等高速纷纷上马。为了增加现金流,铁道部必须要有新的现金流,这样才能应付目前出现的资金周转问题。政府本来应当有服务功能,搞好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
但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步认识到了市场不是万能的,要将市场经济与政府监管有机结合。政府与市场必须分野,但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相比,转轨国家的政府依然具有一些特殊的发展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是不可避免的。计划经济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统,通过中央部门来搞集中统一的经济,结果是一统就死。以政府改革为突破口,可以带动全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
出路是什么?出路就是让位。目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无序竞争乃至恶性竞争现象,其背后或多或少有着政府竞争的影子。
第二,要充分认识转轨时期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特殊性。因此,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轨国家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远不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基本定型,而是一个市场关系逐步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过程。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时表述为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而科学决策和执行存在多种约束条件,如信息对称与否、利益取向是否一致、决策目标是多重还是单一的、长期决策还是短期决策等等,不解决约束条件问题,很可能大事办不成,负面影响不小。权钱交易和公共领域的缺失恰恰是市场经济不成熟的表现,是市场边界不清的结果,不能作为指责市场经济或市场机制的依据。主要表现在:一是越位。总之,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人,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的理念,树立群众的主体地位,树立凡是法律不禁止,大家都可以干的理念。
政府的干预,政府的作用必须发挥,但是不能够干预微观经济的东西。问题的症结在于,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究竟是强化政府职能转变,让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更充分地发挥基础作用,还是强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力,这是根本方向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要顺利推进,必须加快政府改革。这些变化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就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是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带来的。
二、在改革探索中逐步认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从现实来讲,实践证明我们搞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于是党的十四大就明确提出来,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前提,而且必然要求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但是90年代初又回潮了,有些人开始批判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认为不是搞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人民和企业是被动的,是你要我干,我就干,是国家制订计划,大家来执行。本文节选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定位座谈会发言汇编》 进入 高尚全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市场经济 政府 市场 。
政府管了不少本来应由市场或企业管的事情,本来应该当裁判员的,它去当了运动员。这个问题搞不清或方向反了,不仅无法最终确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新体制,而且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和稳定形成重大障碍。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不限于经济范畴,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实现社会公正、制度文明与社会进步相适应,都将成为发展的重要内涵。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解释和处理好转轨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但是不能说主要是政府干预,不能主要靠行政的办法调节经济,配置资源。现实中的诸多矛盾更主要的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并非所谓的市场机制缺陷。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摆正。必要的政府干预是应该的。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明确改革的方向,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不能动摇。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这个历史背景下,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是必然的。
市场和企业能做而且政府不容易做好的事,政府应该让位于市场。现在我们总体上说不是市场化过了头,而是市场化还不足的问题。
总之,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好的市场经济一定是与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相联系。首先,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因此不应该把它和改革对立起来。
今天我主要想讲五点看法: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市场,只有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我们过去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国有化,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所以长期执行计划经济。我们搞市场经济必须要加强政府的监管,没有一个严格的政府监管,不可能是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
有了这样的理念,政府就容易转变职能,百姓就会有更大更多的创新空间。但只要走向市场经济,就必须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地位,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运行市场化的基础已经确立,但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仍然在现实中存在一定市场。要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和人民这两个主体错位了,是把国家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把老百姓即纳税人的钱集中起来,然后通过财政投入到各行各业,认为这就是搞社会主义,认为国有的比重越高就越是社会主义。我感觉到有三点值得我们研究:一种说法,目前进行的宏观调控,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X次调控,把宏观调控作为一种运动,好像除了这几次以外其他时间就没有什么宏观调控了。
政府如何改革宏观调控方式、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是当前和今后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源头上就是我们原来讲的对市场经济的含义,应当与时俱进,原来的提法就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我们的要素市场到位了吗?我们的行政垄断行业打破了吗?还没有,还需要加强市场化的改革。有的认为计划手段就是宏观调控,但我认为宏观调控主要还是要用经济的手段、法律的手段。
上一篇:工行合肥分行被评为2021年度合肥市“效能建设优秀单位”
下一篇:滨纷力量 温暖“疫”线